1.番茄植株萎蔫,菜农紧急来求助
近日,华北某种植基地的人员反映,在温室内的番茄上出现了植株萎蔫、叶片变褐坏死的症状,单从田间发病症状来看,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和枯萎病危害都有可能,无法进行准确诊断,于是紧急向我们求助,我们通过实验室检测结合田间发病症状进行准确诊断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2.了解田间发病症状,便于准确诊断
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到,发病植株表现出两种症状,一是生长点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另一种是生长点不萎蔫,是生长点叶片局部干枯。而观察茎部,出现大量不定根,剖开茎秆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植株完全枯萎死亡。通过这些症状,我们初步诊断为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3.实验室检测结合田间症状,确诊病害
我们对该病样茎部褐色部位进行显微镜检查,发现有明显的菌溢现象,未发现有其他真菌孢子。对该样本病组织进行了划线分离培养,经纯化后菌落呈圆形,淡黄色,全缘不透明,表面光滑,粘稠状。同时提取病样组织DNA,然后分别利用青枯病菌和溃疡病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确认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密执安棍状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通过以上检测结果并结合田间症状,将该病害鉴定为番茄溃疡病。
青枯菌特异性引物为RS-1-F/Rs-3-R;溃疡病菌特异性引物为Fan1/Fan2;M:BM5000 DNA Marker;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1:番茄健康组织DNA;2:FQ19022503;3:FQ19022505;.4:FQ19022508。
4.番茄溃疡病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4.1初侵染来源广泛
带菌的种子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之一;病原菌可以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如果常年连作和清园不彻底就会造成田间病原菌的积累,导致溃疡病逐年加重。此外,带菌种苗调运可以使番茄溃疡病菌从有病区域传播到无病区域,导致病害在全国迅速蔓延。
4.2传播方式多样
番茄溃疡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包括损伤的叶片、幼根侵入到寄主内部,也可以从自然孔口包括气孔、水孔、叶片毛状体及果实的表皮直接侵入到寄主组织内部。在自然条件下,病原菌主要靠带菌的种子及种苗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风雨、灌溉水和昆虫、或随分苗移栽、中耕松土、整枝打杈进行传播蔓延;此外,农事操作人员的手、衣物及鞋子、操作工具等也可以造成该病原菌在田间的近距离传播。
4.3栽培管理不当
当栽培管理不当,如浇水过大、通风不及时等,形成田间湿度较大、结露时间过长等适宜病害侵染的环境条件时,就会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5.番茄溃疡病到底应该怎么防?
番茄溃疡病传播快,危害大,所以该病的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5.1减少初侵染来源
对于发病地块,在田间收获后,可以在夏季高温时期,利用石灰氮、威百亩等土壤消毒剂结合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处理,注意薄膜要盖严等细节,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播种前,要注意种子消毒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搓掉种子上的黏液,然后放到25~30℃温水中浸泡5~6小时,还可以用 0.5% 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0分钟,洗净并晾干后再进行播种。同时要严格审查种苗质量,避免病原菌随种苗进行传播。
5.2加强田间管理
尽量避免在阴雨天气、田间湿度较大时进行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要注意养护植株,在生长期要合理留果,适时疏果,同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养根性的肥料,如甲壳素、海藻酸等,来养护根系,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3及时用药防治
要加强巡查,在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用药防治,如果发病严重,将病残植株拔出带出田外进行烧毁或深埋,对于发病初期植株,可使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或20%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700倍液,或2%中生·四霉素可溶液剂(细霸)1500倍液等喷雾结合灌根防治,效果较好。
“番茄植株萎蔫,溃疡、枯萎还是青枯?”由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016YFD0201000”提供技术支持
转自蔬菜卫士微信公众号